close


(98年12月31日以前憑發票就可入園)

ㄧ、板橋林家花園〈林本源園邸〉,園林類二級古蹟。
二、祖厝部分快200年,園林部份150年左右。

三、林家的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安縣白石堡,先祖林應寅是個賣油郎,在乾隆43年時,帶長子林平侯來臺,在今新莊市落腳並開設了一間私塾,但不久就歸居家鄉,而長子林平侯則被送到鄭谷的米商,由於他吃苦耐勞,因此米商的老闆有意栽陪他,就送他一筆錢,林平侯自己也開了家米商,後來更與竹塹的林紹賢聯合辦理臺灣鹽務,並兼營帆船客運及跟福建做米的批發生意,往來台灣,大陸之間,成了大富商。



  林平侯到了40歲,適逢漳泉械鬥激烈,因此搬到大溪,並利用淡水河做米鹽生意,也為大溪開闢了新的商業局面,但地處深山,有許多的原住名,又因商業局面、收租之便,應林成祖家族之邀,在板橋另尋良地。道光27年,建弼益館、咸豐3年,建三落大厝並舉家搬入、咸豐5年,建枋橋城,以防泉州人。
  林平侯有五子: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分 別 掌 管 五 記 :〈飲〉 〈水〉 〈本〉 〈思〉 〈源〉】其中以國華、國芳表現最為傑出,聯合設立「祭祀公業」,以『本』記及『源』記為名,稱「林本源祭祀公業」,所以林本源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當林家傳到了林維讓、林維源〈國華之子〉這一代時,林家達到了全盛時期,年收租40萬石,地跨臺北、桃園、宜蘭三地,擁兵數百名,漳泉械鬥時更能召兵數千名,使清廷不得在光緒年間封林維源為「臺灣墾務大臣」,承認林家的勢力。
 林維讓、林維源為了平息漳泉械鬥,在同治2年建文昌寺,並

創立「大觀學社」,又於同治12年創立「大觀義學」〈後改名


為『大觀書社』〉,教育漳泉二州弟子,化干戈為玉帛。光緒5年,林家覺得三落大厝不夠使用,因此建造五落大厝,於光緒14年完工。


 林家為了尋求林泉之樂,在光緒14年至光緒19年,費銀50萬兩,而當時建台北城只花20萬兩,可見林家園邸之豪華程度。在住宅旁興建五千五百坪私人園林─林本源庭園〈現名『林家花園』,又名『板橋別墅』〉。隔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林維讓不願受異族統治,內渡廈門不歸。
 日據時期,林家曾於光緒29年在園中舉辦「園遊會」。日本人為慶祝使政40年,在此辦理「博覽會」。光復初期,花園仍可維持原來原貌,民國38年,一時人口大增,毫無居住之地,林家慷慨將部份花園借出,但20年後,漸漸被摧毀。民國61年,林家將部份花園捐出,並由臺北縣政府與住戶協調,民國65獲拆遷125戶,林家子孫林柏壽先生捐款1300多萬元作為拆遷補償費。


 民國65年至71年間,林家花園被人竊取建物,花園已殘破不堪,終於在民國711031日開工整修,民國7512完工,並於民國76年元旦正式開放,供民眾參觀。



四、林家花園內的三落大厝是它的宅第,其它部份是花園。


五、地址:台北縣板橋市西門街9


六、門票價格:
1. 全票新台幣100元。
2. 優待票新台幣50元。


七、營業時間:


1.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2.下午四時起停止售票


3.每週一公休


八、


1.例假日照常開放


2.選舉日、除夕、大年初一公休


3.每年寒暑假前十五天為養護公休期


 


九、地圖網址:


http://www.wintimes.com.tw/play/207/220/220-1-1.htm





 汲古書屋,建坪約二十一坪,是仿明朝毛子晉的「汲古閣」而命名,這是林家收藏圖書的地方,以前藏有宋元善本數千卷。汲古書屋最特別的就是屋前半圓頂的雨亭,造形十分奇特,在其它庭園中尚未發現相同的例子,可能是林家與南洋貿易中受到南洋風味影響的產物。



 屋前有一個大水缸,平時可養金魚、荷花,也方便為附近的盆景澆水,最主要的原因是萬一傳統的木造建築失火時可充份發揮消防的功能。屋宇精雅美觀,門懸「汲古書屋」橫額,字體渾厚,現乃保存良好。從汲古書屋開始,迴廊分為上下兩層,遊園時不但下雨不愁,還有上下兩個觀賞角度,可增加景致的豐富性。








 


 七絃竹的原產地是閩中,是300多年前移植到臺灣的,其葉綠


枝黃,極為細長,中有七條青線,恰如琴之絃,故名屬於珍貴


的少數品種。相傳此竹是鄭成功之妻,鄭經母-董太夫人所種


植的。





 


 方鑑齋方鑑為「方形的水池」,齋就是指書房,有齋戒淨心的意思。佔地60平方公尺,方鑑齋是林維源兄弟幼時讀書的地方,也是與文人墨客交遊的所在,深庭為池,構成一個空間封閉而自足的水院。對面設戲台,與齋前凸出的看台遙遙相


對,這在庭園建築上即稱為對景。
 隔著水面觀賞歌舞,經過水面的反射不但聲音更美,加上水中的倒影,更增加如真似幻鏡花水月的戲劇效果。右側依壁有假山重疊,沿著假山旁曲折的小徑可通戲台,假山旁還有一個斜亭,小巧玲瓏十分可愛。


 方鑑齋內不但有假山、池水,還有曲徑通幽、迴廊圍繞,更有斜亭、戲台、以前盛時曾上演管戲曲,坐在方鑑齋中觀賞戲臺歌妓起舞和映在水中的倒影,嬌豔可愛。









 


 來青閣取「青山綠野入眸來」之意,意指「登樓眺望,青山綠野盡入眼底」故名,其樓佔地200平方公尺為兩層高樓,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地方。也是園內最富麗雄偉的建築。登其樓眺望,青山綠野盡收眼底。閣前也有一個戲台,橫額上題


「開軒一笑」四字。


 來青閣是全園花費心力最多的建築,雕琢精美,色彩華麗,十分地具有可看性,是貴賓下榻之處,據說李鴻章、劉銘傳、劉永福等人皆曾在此下榻過夜。在建成之初,板橋絕大部份都是平房,而來青閣不但是二層高樓,高度也較一般樓房高,可說是板橋最高的建築物,用「雄偉」兩字來形容它絕不為過,登樓憑欄遠眺,可盡收淡水、台北的山水之美。如今四周都是四層以上的高樓,這種環境的改變實在是對古蹟無形的傷害。


 來青閣樓上全部皆以樟木、楠木建造,門楣和欄杆有花紋及古銅器紋的雕刻,十分精緻。整修時除了完好的木作材料仍舊保留外,由於樟木、楠木的材料不易取得,便以檜木代替。


據說當時樓內有一來自巴黎的大鏡,燈光四射,幻象百出,更見豪華,在當時是相當罕見之物。


 所以本地人又稱來青閣為「繡樓」、「紅樓」, 意指美麗的樓閣,並不是拋繡球的地方,因為拋繡球的風俗並不存在於當時台灣的社會,只在傳統的戲劇中可以找到。


 來青閣前有戲台,題曰「開軒一笑」,此後迴廊分二路,北經玉簃、定靜堂到月波水榭,西經「橫虹臥月」陸橋經觀稼樓到定靜堂 、榕蔭大池。












 


 開軒一笑亭是一方形戲台,其內有四柱,而外也四柱,因為台基並未挑高,所以必須要在開軒一笑亭內放置四個大筒子,然後再鋪上木板,才可作為戲台,遙想林家仕女,倚軒賞戲,掩面微笑的悠然情景,更令人神往。






 


 橫虹臥月是林家花園中滿值得一提的,因為橫虹臥月是號稱


「台灣第一座陸橋」,陸橋面著對來青閣,位居全園樞紐的位


置,上面題有四字「橫虹臥月」,點出陸橋造形 如一彎彩


虹。陸橋通到觀稼樓的樓上,洞窟則通到觀稼樓的樓下,十分


地別緻。其橋下的洞窟通道較為低矮,是由珊瑚礁所砌成的,


長得稍高的就得彎腰而行。再走到底有個猴洞,是當時用來養


猴子的地方。漫步在其中,真有置身於深山洞窟的錯覺。







 


 香玉簃佔地48平方公尺,是由走廊擴大而成的矮小建築,走廊就是在小屋中穿過去。進入花圃前有一道木門,木門上爬著綠葉紅花的九重葛,透過木門望出去,似乎更具有田園風味,其左邊為一迴廊與護龍之綜合體,原屋間空地闢為玫瑰園,是園中最具趣味性與變化性之建築物。花圃中還設有一個賞花香玉簃是觀賞花卉的地方,故名。簃前到觀稼樓之間,是一大片花圃,每到秋天,菊花綻放,遍地似錦。




 


 觀稼樓又稱小樓,是2層樓的建築,登其樓可俯望觀音山下遼闊十里的田園莊稼,阡陌相連,故名「觀稼樓」。觀稼樓面向榕蔭大池的庭園裡有書卷形的矮牆,高低起伏,使人不能一眼就望穿大水池和假山,有隔開來青閣和榕蔭大池的效用,其兩旁有八卦門,門旁有代表福祿壽喜的吉祥瓜果。


 以三開間起造,前有庭院,後有軒亭,底層又附左右側院,素面磚地。於日據時期因颱風而倒毀,不留片甲。而今卻是高樓節櫛比,當年的情景只能依著舊時照片補綴了。重建後的觀稼樓,陳列著林家花園的立體模型,及林家舊有的建材與家具,可讓遊客對林家的今昔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定靜堂是取大學篇「定而能後靜」的語意而命名,而已就在月波水榭的旁邊,是林家花園中佔地最廣的四合院建築。又名花廳,是一座紅磚四合院建築,佔地312平方公尺,前庭很大設備豪華,藏古畫珍品極多,曾經是林家用來招待賓客、盛大晏會的地方,以前曾陳列古董字畫供賓客們觀賞。


其左右各有一個月洞門,還有兩個蝙蝠形和兩個蝴蝶形的花窗,「蝠」、「蝴」都與「福」字諧音,而四福就是「天官賜福」的意思,這一類吉祥的圖案在傳統建築裏用得很多。這是因為中國人比較含蓄,喜歡吉祥福氣,卻不會明顯地表達出來,所以就用這些象徵吉祥的圖案來表現出來。


定靜堂前廊有各種圖形的磚砌圖案,如八角形、長六角形等,八角形就是辟邪的八卦,長六角形象徵長壽的烏龜。兩側還有磚雕圖案,這是嶺南特有的民間藝術,每件作品都由八塊方磚併合而成,仔細地看,還能看出併合的痕跡呢!




    






 


 月波水榭榭是蓋在水邊的建築,外型為雙菱形,因伸出水面所以有小橋與岸相連;屋頂有平臺,可供人賞月。因月影映於水中,故名「月波水榭」。



 
 敬字亭為中空六角三層磚塔,頂上煙囪為葫蘆狀,塔面所彩繪的山水圖案,十分別具風格,其外形遠看有如一座小塔,由台座、迣體和爐頂構成,多以石材或磚材砌築,平面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裝飾上,不管是台座的雕刻、爐體的聯對、爐頂的形式,均非常講究。 

 敬字亭又稱為惜字亭、惜字爐、或聖跡亭。因為先民將文字視為古聖先賢所發明的,所以對文字是非常尊敬,只要是字紙都不可以隨意地丟棄,更不可加以踐踏,一定要將撿到的字紙放入敬字亭中焚化,這就是先民對文字敬重的一種表現,宋代開始有惜字亭的興建,明清時期己十分盛行除了書院以外,惜字亭也會在其他地點出現;而它的量體雖小巧,外形與用材仍有可觀之處,而桃園縣龍潭鄉的聖蹟亭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惜字亭,也是當地人敬字崇文的見證。


 



 榕蔭大池為園內最大的水域,池畔深植老榕數株,岸北仿林家漳州龍溪故里敷石為山。繞池有釣魚磯、雲錦淙等臺榭。榕蔭大池為曲尺形的不規則水池,臨觀稼樓的案邊設有碼頭,可使船停泊。水池周圍分佈著大小形式不同的涼亭,有八角亭,菱型亭及平行四邊形得疊亭,又依地勢作變化,表現靈巧。







</< bod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 JEN 的頭像
    A JEN

    A JEN的部落格

    A 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