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失落悲傷經驗說起
Ø 失去父親,無疑是我人生中最深刻的痛,影響我整個人的層面很難細說分明。曾經,失去父親後的我走在一段與大多數同年齡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上。我的感受與思想變得敏感與多愁,我的行為變得退縮與膽怯。我像走在無人路過與絕對陌生的迷霧森林,從否認、憤怒,麻木空洞,到驚慌失措,再走到安於處於當中,然後,願意接受這段旅程帶給我的驚奇與挑戰,這樣的歷程,絕不是短短時間表可以達成的。
Ø 當我意識到早年悲傷經驗時,我才感受到真實的自己,是多麼的脆弱、無助與恐懼。我每日不停的哭,醒著哭、夢裡也哭、睡醒又哭。我的淚水像水龍頭般不停洩出,我想,我會不會就這樣哭死了?我這麼痛苦,我會不會痛苦而死呢?
Ø 我邊流淚、邊痛苦,卻也邊開始寫下我和父親的故事,開始想起許多和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但我還是不知道我要痛苦到什麼時候?
Ø 我的悲傷痛苦經驗沒有多少人懂與瞭解,因為那似乎是很久以前、很久以前的事了。
Ø 這種日子,停停走走、跌跌撞撞,大約長達四五年之後,我才算有一個比較安穩的狀態,並開始長出力量回看失落在我生命中的意義。
書寫起源
此書在於分享「走過悲傷」的歷程。悲傷是人生一段特別的旅程,此本書提供的是一份經驗,是我在親身走過悲傷療癒過程之後,加上帶領許多悲傷團體、進行悲傷諮商工作後,整理出的心得與經驗。
Ø 我試圖指引一個方向,試圖讓這本書呈現一個地圖,在我們失去摯親摯愛之後,感覺到有如隻身漂浮在汪洋中,失去了人生掌舵者時,還是能有一個希望,然後相信會有那麼一刻,能望見陸地,平安的上岸,從心開始踏實的人生。
此書可說是一本自癒手冊
Ø 療癒悲傷,重獲生命活力是沒有捷徑的,這往往需要投入心力與持續的堅持,還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而我相信,也非僅僅是一本書就能完全協助的,但希望透過書成為喪親人的陪伴與指引。
悲傷,是需要走過的
Ø 過去,人們常說「走出悲傷」;好似指悲傷是一個黑洞與深淵,一個人意外的跌入後,基於同情的心情,站在洞外或深淵外的人希望這個人趕快爬出,揮別這段不愉快的遭遇,再大步的往前,別回頭與留戀。於是,這段遭遇被人鄙棄或拒絕於生命之外,成為一段不堪、脆弱、無助的記憶,誰都不愛聽、不愛理。
Ø 「走過悲傷」則不同。走過悲傷是將悲傷的經歷包含在生命之中,是生命走過的足跡,是一段生命不可抹滅掉的過程。也許這段過程有點意料之外,有些讓人震驚、不想接受,但生命仍必須學習面對這未知的旅程。這過程有殘酷也有情,我們在當中學會拋掉不適合生命的部分,重納進生命所需要改變的部分。
Ø Section 1 聽見自己的悲傷故事
Ø Section 2撫摸自己的悲傷
Ø Section 3什麼被改變了
Ø Section 4珍愛無法忘懷的記憶
Ø Section 5紀念與哀悼那無法再擁有的
Ø Section 6好好說再見
Ø Section 7覺察自我如何調適失落
Ø Section 8歸因的影響
Ø Section 9慢慢學習自我關愛
Ø Section 10為自己找尋適切的幫助
Ø Section 11悲傷的認識
Ø Section 12憂鬱與複雜性悲傷的檢視
Ø Section 13新人際關係的建立
Ø Section 14找一個好的意義
Ø Section 15給關懷喪親者的人~與悲傷的人同在
Q:如果我喪親,經歷失落悲傷,我可以怎麼做?
Ø A.允許自己好好的哭一場,眼淚是最不傷害人的釋放壓力方法。
Ø B.找一個能夠支持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吐露自己的心情感受與遭逢的經驗。
Ø C.做一些事表達自己對失落對象的悼念,可以是封信,可以是折百鶴,可以是祈禱,可以是以任何的儀式表達哀悼與祝福。
Ø D.在歷經許多儀式與後事的處理後,給予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與自己安靜的在一起,體會自己的心情感受,也讓自己可以有所沉靜,寫寫手札與日記以安放念頭或情緒。
Ø E.發覺自己需要友人協助或陪伴時,能為自己找到一些可行性的協助管道。一些可聯繫的電話號碼,一些可以來身邊陪伴的人選名單,一些可以協助的機構單位。
Ø F.特別的時刻,容許自己有特別的生活步調,並給予自己寬容與溫柔的話語,支持自己度過艱難的時刻。
Ø G.發現自己有特殊的心理癥結過不去,為自己找到適切的心理諮商機構來協助。
Ø H.喪親過後,慢慢學習自我關照,關照自己的身心變化,瞭解自己的需要,減少只能靠自己堅強度過的念頭。
Ø I.若可以,參加一些相同經歷人所組成的團體,共同經歷一些調適過程,例如:喪親情緒支持團體、失落陪伴體驗團體、悲傷關懷互助團體。如此也可以獲得一些新的支持網絡。
Ø J.尋找一些自己需要的力量,例如:信仰、親友過去所給予的愛、自己所相信的信念,幫助自己在脆弱無助時,可以感受到穩固保護,與安全的愛。
Q:如果我的親友喪親,經歷失落悲傷,我可以怎麼做?
Ø A.提供陪伴,不需太多言語,而是給予穩定的陪伴。也可以適度的擁抱與扶持。
Ø B.做好心理準備,當親友想談時,準備做悲傷的承接容器,承接住親友的哀慟之情。
Ø C.細心觀察親友的變化,若發現超出自己能力所能協助的,真誠告知親友,並協助尋求適切的助人機構。
Ø D.表達一些溫暖的關懷;藉著一些卡片、一些花束、電話慰問或是一些相關書籍。
Ø E.當要以話語表示安慰時,請以同理心與包容語句為主,例如:「我感受到你的哀慟,心裡很心疼你所承受的一切。」(參考下頁的例句)
Ø F.陪伴喪親者的悲傷同時,也需照顧自己的身心感受與需求,勿有勉強與不得不的自我要求,如此會適得其反。
Ø G..當親友過得不好時,我們會感同身受,但請敏感自己是否對於別人的痛苦過於焦慮與不安,使自己沒有給予對方足夠的哀悼空間。
Ø H.多用問句替代告訴對方該怎麼做。例如問對方:「希望我為妳做什麼,你會覺得好過一點?」而不去告訴對方一堆人生大道理,或生死觀點,給予關懷是給予別人所需要的關懷,而非是自以為重要的東西。
Ø I.尊重親友經歷悲傷的步調與需求,以理解取代建議。
Ø J.當發現自己在關懷親友時產生一些個人情緒,或引發自己的失落悲傷經驗時,容許自己可以求助,尋求心理諮商專業的協助。
悲傷是人生裡特別的時刻,這個時刻,讓我們的生命腳步被迫慢下來,不得不的端詳起生命本質。許多人將悲傷是為「負向」狀態,因此以「負向」眼光看待悲傷的存在。事實上,人生不會永遠只有成功,或永遠只有光彩亮麗,那並不實在也非真實。人生裡必然包含著高低起伏,這樣的高低起伏要的不是讓人切割掉低落點,只追求高點而是要體悟出高低乃是生命常態,無論高與低、得與失,皆可以含納進生命中,安然的接受這種時刻在生命中存在,然後安適自在。
因此,我們可以正面的看待失落與悲傷的存在,以正向的眼光接納悲傷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因此批判自己,也不因此傷害他人。
藉著失落的體驗,人可以更體察生命,學習珍惜當下、珍愛所擁有的關係,將悲傷的力量投注在有對你個人有意義的事物上。也可以因為經歷悲傷,人學會更體會他人的感受(同理的展現),並學習面對真實的生命感受,以真實姿態存在於生命之中,真正體會(用心活著)是什麼感覺。
謝謝聆聽,歡迎交流
馬偕協談中心
諮商預約(02)25433535轉2010
馬偕平安線 (02)25310505 ,(02)25318595
留言列表